饶一尘是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博士后、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博士生。 香港大学人类学及科技研究博士。
当我们在使用APP时感觉太过自在时,我们就不得不反思自己是否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互联网资本机器回路的一部分,而忘记了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他们之间相互理解、有机联系。
网络成瘾青少年和网络成瘾中年人
2022.07.24北京
大家好,我叫饶亦辰。 我是一名人类学家。 我更关心技术伦理和互联网经济问题。
今天我就介绍一下我所做的两项相关研究。 一个是我们熟悉的被父母送去网瘾治疗机构的“网瘾青少年”,另一个是被媒体戏称为“网瘾中年人”。 P2P理财投资者。
戒掉网瘾
说起网瘾青少年,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杨永新。 2014年,我刚刚接触人类学。 也正是因为杨永新的电击疗法治疗网瘾,让我对网瘾这个话题产生了兴趣,并把它作为了我的硕士论文题目。
当时我对这些沉迷网络的青少年非常同情,也很好奇是什么样的社会权力机制,让这些看似普通的青少年,和我们一样,被派去做非常不人道的事情,只是为了玩游戏。 对待?
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找了一位心理学教授,请他介绍我去中国一家非常有名的网瘾治疗机构进行研究,看看那里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去这个机构之前,我其实对它有很多想象。 我想象它就像一个悲惨的监狱或医院。
但当我真正去那里时,我发现这个机构比大多数治疗机构都更正规。 它位于一线城市,曾经隶属于一家大型医院。 它不鼓励使用暴力或电击治疗。 乍一看,它看起来并不起眼。 一进去就看到学生们都在进行军训。 就像学校军训夏令营一样。
“网瘾少年”
刚来的时候,我首先被分配去导师团队实习。 在与教官聊天、观察学生的过程中怎么赚钱快学生14岁手机上,我发现组织要求学生接受军事化的管理,就像在真正的军营里一样。
学员大多是13岁至25岁的青少年,他们每天要起得很早,上午和下午进行两到三个小时的军训,包括跑步、做操、站军姿等。 。
我问他们为什么需要军事训练。 指导老师告诉我,是因为很多同学来之前在网吧待了很长时间,经常通宵达旦地打游戏,足不出户十天半载。 他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了。 军事训练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生活的节奏感。
教官也有责任看管这些学生,防止他们逃跑。 该机构约有50名学生,他们必须在那里呆六个月。 导师必须确保学生不惹事、打架、“越狱”等。
在导师组实习期间,我认识了很多学生。 虽然我是这里的实习生,但其实我并不需要做任何具体的训练工作,也不需要穿迷彩服。 我每天做的就是去他们的宿舍和他们聊天。
与他们熟悉后,我发现这些所谓的网瘾青少年在学校被视为坏学生,但事实上他们的经历往往非常令人惊讶。
他们中有些是职业游戏玩家,从初中开始就有稳定的收入。 一名学生14岁时暑假靠卖游戏设备赚了40万元。 还有一个其实是和我一样在香港中文大学读研究生的。 法完成学业后被学校开除,被父母送到这里治疗。
那么,这些年轻人被送去治疗真的是因为网络游戏毒害了他们的心灵吗?
我与该机构约20名学生进行了深入接触。 了解他们的经历后,我发现他们的成长背景和人生轨迹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他们大多来自中产以上家庭。 这里的治疗其实是相当昂贵的。 2014年,一个月的治疗费用为1.4万元,只有相对富裕的中产家庭才能负担得起。
我采访过的一个学生向我总结说,学生家长的职业排名前三的是:教师,有的甚至是大学教授,知识分子,然后是警察,还有一个是医生。
这些职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社会上比较受尊重,因此他们对孩子的要求较高,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好学生,走上正轨。 但事实上,他们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这导致他们普遍采取远程控制、说教式的育儿方式,让孩子在教育压力下变得更加叛逆。
许多学生向我表达了他们的不满。 有人说生活不受自己控制,感觉毫无意义; 有的说父母或社会上其他人的意见指导了我的生活; 有人说我觉得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 我一直在同一条跑道上奔跑,却不知道终点在哪里。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所谓的网瘾青少年更像是一些涉足教育的机器“推出”的“问题产品”。
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是男生,而且都是同一个游戏的重度玩家。 2014年,这款游戏还不是《王者荣耀》,而是《英雄联盟》,俗称鲁阿鲁(LOL)。 这个组织就像是Lua Lua玩家的交流营。 大家共同的话题就是Lua Lua。
这款游戏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这也是它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它是一款短期、快速、高强度的竞技游戏。
玩家需要在游戏中扮演一名英雄,配合团队进行战斗。 它有非常清晰的评分和排名机制。 在短短三十到四十分钟的游戏时间里,玩家很快就会产生一些看得见的成就感。 尤其是当你杀死敌人时,它会播放一些非常酷的报告。 语音、击杀、击杀等。如果你在队伍中得分最高,你也将获得MVP的称号。
这些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竞争性奖励。 当然,他们会发现这些游戏比他们在学校经历的更有趣。 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会告诉我,相比之下,学校就像一个设计非常糟糕的游戏。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学生在学校和家里都得不到认可,有很强的无意义感。 他们觉得自己学习是为了父母和他人的期望。 一旦达不到这种期望,他们就很容易在游戏中寻求替代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至少他们在游戏中还有朋友,能找到归属感。
治疗什么? 治疗谁?
该机构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机构成立后不久,他们就引入了心理咨询治疗模式。 学生每周会进行两次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员也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一些个别辅导。
还有一种更特殊的方法叫做家庭治疗。 在家庭治疗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必须在同一治疗室进行沟通。 辅导员会根据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做出一些分析、判断和指导。
这也是这个组织很有趣的一点,就是非常重视家长的参与。 当时我跟随的辅导员告诉我,这些学生网瘾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的父母。 他们来这里主要是因为和家人的矛盾,而不仅仅是为了玩游戏。
他们都是被送去的,因为他们的父母认为他们需要被送去。 父母期望这个机构能在几个月内还给他一个听话、学习好的孩子。 他们希望能把他找回玩游戏之前的那个孩子。
但事实上,这就是问题所在,因为这些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网络成瘾的发生与他们不关注孩子内心需求、只给孩子施加强大压力的教养模式密不可分。
在机构中,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帮助那些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问题的家长明白网络成瘾部分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所以这个组织非常有趣。 一方面迎合了家长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给了家长一些新的思考。
他们为这些家长提供不同的治疗模块,首先为家长提供类似于针对学员的团体治疗的团体治疗。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家长都会利用这个机会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焦虑。 很多家长都表示,他们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 看来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其实是因为他们本身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需要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尊严而努力。
顾问也会给家长提供培训,或者邀请一些知名的心理学专家来讲座,从认知层面讲解如何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沟通模式,也会一步一步地教导这些家长。
比如,如果孩子有某种需求,父母应该如何反馈给他,或者孩子现在正在玩游戏,应该如何与他达成协议,而不是利用父母的权威来指责、命令他。 。 以及如何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逻辑。
这让父母们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因为他们从小就几乎没有接触过心理学,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人。 他们感觉好像第一次敞开心扉。 我什至看到很多家长在咨询过程中大声哭泣,尤其是一些男性家长。 很难想象一个警察或老师会大声哭泣。
大家学习完这些内容后,辅导员还会帮大家创造与孩子交流的机会。 比如,他们会做一些模拟练习,或者采用一些更有创意的方式,包括要求家长给孩子写信。
当时,一个学生告诉我,他收到了父亲的一封信。 我问他是否可以读给我听。 他说可以,给我一瓶可乐就可以了,然后我就给他买了一瓶。 可乐,他给我看了那封信。
当我读信的时候,他告诉我,他觉得父亲改变了很多,因为以前,父亲经常打骂他,甚至会让他跪在学校门口当面骂他。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 这给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他很难想象,这样的父亲会有如此温柔的一面,竟然会在信中对他说,我爱你,不应该给你那么大的压力。 我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必须面向当下,而不是当下。 你应该只追求一个遥远的、完美的目标。
所以当他读到这封信的时候,他的内心非常的感动。 本来他对这种待遇很抵触,但读了这封信后,他得到了一些鼓励。 他觉得自己也应该配合心理咨询师去理解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共同努力为他们的家庭构建更加良性的沟通。 模型。
另一种很有创意的方法叫做心理剧,这是心理咨询中非常常见的方法。 当时我还受邀出演一部心理剧的演员。 我必须扮演其中一名学生,然后我找了另一位家长来扮演学生的家长。 我们模拟了父母和孩子因玩游戏而发生的冲突。 场景。
参与其中的家长和孩子在观看我们的表演时会产生反思,并可以作为旁观者为他们提供改进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家庭沟通可以慢慢重建。
什么是网络成瘾?
这些经历也让我思考这个机构存在的意义。 一方面,这个机构确实和我们所知道的各种管教机构,比如监狱、少年看守所、学校、医院,甚至精神病院非常相似; 但另一方面,这一纪律也帮助了很多家庭。
我也开始反思什么是网瘾。 如果你问精神科医生,他可能会告诉你,成瘾只是一种大脑疾病。 你的大脑受到外界刺激后,多巴胺等化学物质会过度分泌,使某种类型的神经通路变得更加敏感。 然后你大脑中的这种联系就会加强,所以成瘾就会发生。
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成瘾的本质其实是短路连接的强化,脑回路的变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种联系可以是人与物之间,也可以是他人之间、群体之间甚至整个社会之间。 这是美国人类学家贝特森()在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提出的观点。
▲(1904-1980)
我们可以用这个观点来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形成。 事实上,他们无法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有机的关系,只能通过游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有些网络游戏的设计,其实就是为了在高压环境下,有意地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短路联系,让他们更快、更轻松地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是成瘾的重要机制。
这些年热门游戏的变化也反映出社会竞争的加剧。 小时候我们玩的更多的是角色扮演、养成、关卡游戏,但现在更流行的是高强度的竞技游戏。
然而,这些游戏本身设计的短路连接并不会让网络成瘾成为一种疾病。 真正让网瘾成为一种疾病的,是游戏与现实之间的剧烈冲突。
我采访了14岁就开始做LOL职业选手的学生于飞,他说虽然我每个月能挣4000块钱,但在主流社会眼里,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进入的职业而且是低端的。 他甚至表示,职业游戏玩家和农民工没有区别,因为他们没有社会地位,他们的工作不被社会尊重。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很多职业选手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大家都照顾那些打得特别好的职业选手。
但大家要注意,职业选手的路其实就是996的内卷制,要从早上十点训练到晚上十点。 他们根本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在工作,还要面对残酷的日常训练和竞技淘汰。 如果一个职业游戏玩家无法取得所谓的成功,他仍然可能被当作网瘾少年来接受治疗。
P2P理财
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也让我逐渐关注网络商业公司如何利用人的特征来制造成瘾。 我将于2022年开始攻读人类学和技术研究的博士学位。我选择的主题是P2P,这是当时在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管理平台。
当时我发现很多中年人,还有一些和我年纪相仿的年轻人,钱都被这些理财平台吸走了,我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P2P? P2P 怎么样?
那么P2P到底是什么? P2P的全称是P2P,是一种基于两个社会地位平等的个人之间形成借贷关系的平台。 2005年诞生于英国,国内最早的P2P平台是2007年成立的拍拍贷。
P2P本质上是一个网络交易平台,与淘宝相同。 你在上面遇到了一个陌生人,然后和他沟通决定是否和他交易,是否借钱,借给他多少。
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我们想想现实生活中的借钱场景,我们就知道这有多么麻烦和复杂。
如果有人想向我们借钱,我们其实要考虑很多事情:他和我是什么关系,这个人靠谱吗,他能不能还钱,如果他不还我该怎么办?钱。 如果我是借款人,如果我不还钱,我该怎么解释?
这些都是线下债务关系中非常重要的道德表现,其中会产生很多摩擦,而这些摩擦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让贷款人能够判断自己能够承担多大的风险。
然而,P2P平台的概念假设阻碍了这种道德表现的顺利进行。 当你在网上认识一个人时,很难弄清楚他在做什么。 借款人借钱后面临的道德约束也比较低,因此违约行为时有发生。 。 渐渐地,很多人对这种P2P借贷失去了兴趣。
但此时,在鼓励金融创新的政策背景下,国内不少平台开始动脑筋。 他们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想出了很多所谓的金融创新方法,把自己从单纯的信息中介平台转型为信用平台。
他们会对这些借贷关系进行风险评估、信用担保和保险,如果出现违约,他们也会提供赔偿。 事实上,这些互联网平台利用当时不受金融监管的地位,做了银行只能做的事情。
他们将人与人之间的借贷关系包装成金融产品,将借款人的债务包装成可投资资产,然后将其出售给贷款人,贷款人成为投资者。
他们还针对这两类不同的人群设计了不同的APP。 借款人面对的是一台神奇的贷款机,只需输入手机号码,即可轻松获得贷款,分分钟收到贷款。
贷款人面对的是一个完美的理财APP,承诺给他们无风险、稳定、快速、高回报。
这种设计阻碍了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沟通,但却大大提高了信贷匹配的效率。 投资者不需要评估这些借款人是否可靠,借款人也不需要自己寻找贷款人或等待足够多的贷款人借钱给他们。
2014年高峰时,全国有4000多家P2P公司采用类似模式进行扩张。 拍拍贷也转型成了这种模式。 一方面,他们承诺给予投资者高额补贴,以增强所谓的“用户粘性”,吸引更多人进来。另一方面,因为要承担高昂的资金成本,所以必须收取高额利息费用。给借款人。
当时,他们还进行了一些其他的产品创新。 例如,有些借款人甚至不是个人,而是公司。 这相当于把公司的一个项目包装成一种金融产品,然后变相出售债券。
关系伦理的异化
这些在当时被认为是金融创新。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会发现这完全是典型关系伦理的异化。
大多数投资者不知道他们把钱借给谁以及借款的用途,因为他们不需要知道。 一旦他们投资了这个产品,平台就会帮助他们“自动匹配”平台认为可靠的借款人。 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将钱交给平台。 即使借款人未能偿还贷款,平台也会向他支付赔偿金。
我在采访投资人的时候,问他们知不知道什么是P2P。 事实上,他们解释不清楚,认为这只是一种金融产品的名称。
最吸引投资者的一点就是,当他们使用APP时,可以看到界面上的数字每天都在增加,而且非常稳定。 这就像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情况一样。 玩游戏时看到的战斗分数给投资者一种看得见的成就感和安慰感。
但事实上,我采访的一位平台设计参与者告诉我,界面上每天增加的收入纯粹是基于算法自动生成的虚拟数字,只是一个数字游戏。
真实的债务资产不可能按日计算利息,因为借款人按月或按周分期还款,而且不一定按时还款,有的人甚至根本不还款。 这种数字游戏掩盖了债务关系的摩擦和复杂性。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几年前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 里面有一个懦弱的老父亲,名叫苏大强。 他在家里很不受孩子们欢迎,所以他心里有很多怨恨需要表达出来。
恰巧此时,他的一位老朋友投资了当地一家类似P2P的理财平台,然后找他一起投资。 苏大强投入了一笔钱,看着手机上的数字每天都在上涨。 他感到非常兴奋。 他幻想着以后自己丰衣足食,再也不用看着孩子了。 他还想每天教别人投资。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他发现公司是骗子,他的钱全部被拿走了,他的投资也损失殆尽,他之前的梦想全都是幻觉。
我采访了20多位投资人,他们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开始投资P2P的。 首先,P2P公司的销售通过朋友圈宣传其投资产品并吸引人们。 当这些投资者有了被销售吸引的朋友后,他们就会被介绍给他们。 大家都觉得不用担心。 我心里有一个人,这是我们都非常喜欢的。 熟悉销售流程。
这就是平台如何抢占、利用、异化线下关系资源,让这些资源快速被他们利用,转化为盈利方式。
借款人是谁?
当媒体讨论平台爆炸和投资者损失时,往往忽略了造成爆炸的另一群人,即这些借款人是谁?
我想找一些借款人进行面谈。 我觉得有趣的是,我在朋友圈里能找到一大群投资过P2P的人,但我却找不到借过P2P网贷的人。 为什么?
后来我在各个社交平台上找到了一些借款人的互助小组,然后我发现这些借款人和投资者其实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阶层。 他们似乎生活在另一个互联网宇宙中。
他们有的在工厂打工,有的经营小本生意,有的是没有稳定收入的应届毕业生,有的甚至是靠赌博为生的失业流浪汉。 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不能轻易地从银行借钱。 有些人有信用卡,但逾期了,不得不通过网贷来还卡债。
我认识了一个借款人,名叫小吴。 他在武汉的一家工厂工作。 他闲暇时喜欢赌博,所以经常缺钱,但周围却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他。 一位赌友介绍他到花呗变现。 花呗透支后,他只能从网贷平台借钱还花呗。 渐渐地,债务和利息不断累积,他被一些网贷平台列入黑名单。
他的赌友向他介绍了一些名为“路口子”的网络社区,“路口子”是指一些资质不严的网贷平台提供的高息、短期现金贷款。 就这样,小五成为了路口子大军中的一员,在不同口子平台之间套利。
我当时就在想一个问题。 为什么像这样大家都知道可以套利的平台还有生存空间呢? 为什么他们能够生存?
一位从事过P2P行业的人士告诉我,其实这些平台就是被这些人能借新还旧的特点所吸引。 虽然都是有问题的借款人,但是只要能够强迫他们向其他平台借钱来偿还自己的平台,这些平台就能很快盈利,因为借款周期很短,只要平台能够早点离开这个领域没问题。
成瘾的世界
以P2P借贷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资本机器之间的短路联系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有机道德联系。 首先,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原本建立的债务关系被短路,转变为短期快速的理财模式。 通过理财APP,个人与其愿望之间形成一个短路闭环。
另一方面利用我们的线下关系资源让平台持续赚钱,把真实的关系压缩成服务资本扩张的循环。 最后,从小吴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贷款和还款的周期越来越短。 他的金钱需求和欲望实际上是由这些越来越短和频繁的平台刺激的。 该平台正在利用这些借款资格。 借款人的利润更差。
正如我们刚才所说,成瘾实际上是一种短路连接,所以整个P2P模式正在创造一个人人都沉迷的“成瘾”世界。
P2P的短路连接为投资者和借款人创造了两种不同的梦想。 它向投资者承诺了一个轻松、高回报、无风险的理财机会。 他们殊不知,这些理财机会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正在疯狂蔓延的债务危机。 。
另一方面,又让借款人觉得自己不用努力就能快速赚钱,甚至希望这些平台倒闭,这样就不用还借钱了。 借款人欠钱后,其家人和朋友往往会受到平台聘请的讨债人的骚扰甚至威胁。 他们所有的线下关系都将被切断。 相反,他们将需要更多互联网提供的债务和幻想来维持生活,他们将更多地依赖口子平台。
在真正的普惠金融理念中,金融是手段,目的是培育社区和社会关系。 然而,在P2P的发展过程中,关系已经成为手段和可利用的价值,更快、更容易赚钱成为目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平台都是这样。 当我们回想最初的互联网时,每个人的愿景都是创建一个更公平的工具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事实上,很多产品都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但仅靠这些很难赚钱。 为了牟利,资本开始催生一些新的互联网“游戏”,开始异化、夺取社会的有机联系。
我们在很多熟悉的平台或APP中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刚才提到的短路连接,所以我希望能帮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网络成瘾。
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沉迷网络的少年,但我们仍然很难摆脱网络的黑洞,这些黑洞旨在让我们成为短路连接的一部分。 我们认为,我们远离了互联网上的青少年的世界,而远离P2P的爆炸率很远,但实际上,我们很可能会在下一步中踏入类似的黑洞。
因此,当我们在使用应用程序时感到太舒服时,我们必须反思我们是否无形地成为巨大的互联网资本机巡回赛的一部分,而忘记了人们的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 与人的相互理解和有机联系。
好的,谢谢大家。
计划丨
编辑| 晶鑫
设计| 章鱼